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對于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這種控制能力在個體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有些人能夠有規(guī)律的節(jié)食,而有些人明明害怕長胖又無法抵御食物的誘惑。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種個體差異便是認知控制能力的差異。認知控制能力的主要功能是通過監(jiān)測干擾或沖突,來動態(tài)調整個體的行為,從而完成目標導向的行為(Botvinick,Braver。Barch。Carter,&Cohen,2001;Egner,2011)。在實驗室中可以通過―沖突
2、適應效應對這種動態(tài)調整過程進行研究。沖突適應效應指的是先前試次中的沖突會導致個體對當前試次的沖突解決能力增強,沖突效應減小的現(xiàn)象(Gratton,Coles,&Donchin,1992)。
比如在色詞Stroop任務中,給被試呈現(xiàn)顏色詞,其中顏色和詞的意義一致(比如紅色的―紅)或者不一致(如綠色的―紅),要求被試識別字體顏色而忽視字的意義。通常由于字的意義對顏色辨別的干擾,被試對不一致試次的反應更慢,這就是所謂的干擾效應,計算
3、公式為I-C。而沖突適應效應是指不一致試次之后的干擾效應(II-IC)小于一致試次之后的干擾效應(CI-CC),即沖突誘發(fā)了動態(tài)調整(Gratton et al.,1992;Mansouri。Tanaka,&Buckley,2009),而沖突適應效應量的大小就用[(CI-CC)-(II-IC)]來表示(Egner,2011)。沖突適應效應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個體差異可能反映了個體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差異(Wolff。Kron
4、ke,&Goschke,2015),對于個體的日常生活有著廣泛的影響。同時沖突適應效應的個體差異與精神分裂癥特質有密切關系(Volter et al.,2012)。因此,研究沖突適應效應的個體差異對于理解正常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理解精分病人的認知功能缺陷,以及尋找病人認知功能紊亂的準確生物學靶點具有重要意義(Egner,2011)。因此,本研究試圖結合多種神經科學的技術手段探討沖突適應效應個體差異的內在神經機制,同時探討沖突適應效應的個體
5、差異與日常生活中個體自我控制能力之間的關系。
研究一從靜息態(tài)角度,結合自發(fā)神經活動的局部屬性和功能連接方法考察沖突適應效應個體差異的腦區(qū)及神經網(wǎng)絡基礎。實驗1選取了兩個獨立樣本,采取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指標考察沖突適應效應個體差異的神經機制。我們首先采取數(shù)據(jù)驅動的方法針對樣本1進行分析,尋找跟沖突適應效應有顯著相關的腦區(qū),結果發(fā)現(xiàn),沖突適應效應分數(shù)與左側背外側前額葉(dorsolat
6、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左側腹側前額葉(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VLPFC)的ReHo值具有顯著相關。隨后我們將這兩個腦區(qū)作為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ROI)應用于樣本2,提取兩個腦區(qū)的ReHo值,作為自變量,用來預測沖突適應效應分數(shù),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VLPFC被剔除方程,而DLPFC能夠解釋沖突適應效應變異的48%。
7、 該結果說明:
?。?)DLPFC對于沖突適應效應非常重要。
(2)DLPFC的ReHo值能夠用來預測個體的沖突適應效應。實驗2在實驗1的基礎上,選取跟沖突適應效應具有顯著相關的兩個腦區(qū)—DLPFC和VLPFC作為感興趣區(qū),進行基于ROI的功能連接分析,試圖尋找沖突適應效應個體差異的神經網(wǎng)絡基礎。
結果發(fā)現(xiàn),雙側腦島(Insula)及右側前扣帶回皮層(anterior cingutate cortex,ACC
8、)與DLPFC的連接強度與沖突適應效應顯著負相關,左側頂下小葉(Inferior Parietal Lobule,IPL)與DLPFC的連接強度與沖突適應效應顯著正相關。雙側腦島及ACC是凸顯網(wǎng)絡(the cingulo-opercular salience network,SN)的重要節(jié)點(Seeley et al.,2007),而DLPFC和IPL都是中心執(zhí)行網(wǎng)絡(the fronto-parietal central execut
9、ive network,CEN)的重要節(jié)點(L.Wang et al.,2010)。因此我們推測,當面對沖突時,低沖突適應效應個體可能需要SN來探測刺激,進而通過DLPFC來執(zhí)行控制;而對于高沖突適應效應的個體,他們能夠在任務中一直保持高的控制水平,更多依賴CEN來解決沖突。
研究二從任務態(tài)角度,采用色詞Stroop任務考察沖突適應效應的個體差異,并結合心理生理交互分析(psychophysiological interact
10、ion analysis,PPI)分析手段考察沖突適應效應的內在神經機制。我們首先針對所有被試考察個體完成色詞Stroop任務時的腦區(qū)激活情況,fMRI數(shù)據(jù)顯示激活腦區(qū)包括ACC、VLPFC以及后頂葉(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PPC)等。隨后我們進行PPI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ACC和PPC有著不同的功能連接模式,與ACC有正向連接的腦區(qū)包括雙側腦島,右側前額皮層(right anterior frontal cor
11、tex)以及小腦(cerebellum),這些腦區(qū)正好是SN網(wǎng)絡的重要節(jié)點(Seeley et al.,2007);與PPC有正向連接的腦區(qū)包括左側前額皮層(left anterior frontal cortex),左側額中回(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以及左側頂葉(left parietal lobe),這些腦區(qū)正好是CEN網(wǎng)絡的重要節(jié)點(L.Wang et al.,2010)。隨后我們根據(jù)沖突適應效應的行
12、為結果將被試分為兩組:高分組和低分組,比較兩組被試完成任務時功能連接模式的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高分組被試存在更強的PPC連接模式(CEN網(wǎng)絡),而低分組被試存在更強的ACC連接模式(SN網(wǎng)絡)。為了檢驗該結果的可靠性,我們又進行了PPI連接強度與沖突適應分數(shù)的相關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CEN網(wǎng)絡的連接強度與沖突適應效應正相關,而SN網(wǎng)絡的連接強度與沖突適應效應負相關。SN網(wǎng)絡主要負責對凸顯刺激進行探測,支持自下而上的加工,而CEN網(wǎng)絡主要負責高水平
13、的控制性加工。因此我們推測,高沖突適應效應個體解決沖突時更多依賴CEN網(wǎng)絡,進行控制性加工;而低沖突適應效應個體更多依賴SN網(wǎng)絡,進行自下而上的加工。
研究三從大腦結構的角度考察沖突適應效應個體差異的神經基礎。實驗4采用基于體素的形態(tài)學(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分析方法考察大腦灰質體積與沖突適應效應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右側頂上小葉的灰質體積與沖突適應效應正相關,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與沖突適應效應負
14、相關。實驗5采用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術考察沖突適應效應個體差異與大腦白質完整性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右側緣上回和右側中央前回的白質完整性與沖突適應效應顯著正相關;右側枕外側回,左側顳上回以及背側前扣帶回(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gyrus,dACG)與沖突適應效應顯著負相關。研究三在灰質體積和白質完整性方面都發(fā)現(xiàn)了PPC在沖突適應效應中的重要作用,說明PPC結
15、構上的個體差異影響沖突適應效應的個體差異。目前一般認為頂葉主要參與刺激知覺層面的沖突解決,其主要是在大腦控制水平提高時,通過自上而下的注意引導來保證目標相關信息的加工,從而減少干擾信息的影響(Soutschek,Taylor。Muller,&Schubert,2013)。同時在白質完整性和退化程度上的結果都說明背側扣帶回dACG的白質完整性與沖突適應效應負相關,該結果說明dACG的白質完整性更小的個體具有更好的沖突監(jiān)測能力,從而表現(xiàn)出更
16、高的沖突適應效應。
雙重控制模型(Braver,2012; Braver,Paxton,Locke,& Barch,2009)認為主動性控制主要由DLPFC和頂葉完成(Boulinguez,Ballanger,Granjon,& Benraiss,2009;Braver etal.,2009);而反應性控制與ACC和腦島有關(Menon&Uddin,2010)。結合前三個研究結果以及雙重控制模型的假設,我們推測,高分組被試在沖
17、突任務中運用主動性控制策略,能夠有效的利用先前的沖突信號來解決當前的沖突信息,從而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更大的沖突適應效應。而低分組被試運用的是反應性控制策略,先前的沖突信號很難影響當前的沖突解決,而是在每一次面對沖突時才進行監(jiān)測和控制,因此表現(xiàn)出很小的沖突適應效應。
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理解和預測人們的行為,而實驗室中關于某個認知任務的神經基礎只能幫助我們理解行為,無法對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進行預測。為了使研究更具生態(tài)學效度,也為了
18、確定沖突適應過程是否包含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控制能力中,研究四基于實驗1的研究結果定義種子點,考察沖突適應效應相關腦區(qū)對自我控制能力的預測力。結果發(fā)現(xiàn),DLPFC的ReHo值能夠預測個體自我控制能力中的兩個維度:工作和行為表現(xiàn)(維度2)和健康習慣(維度5),這兩個維度與調節(jié)自我和計劃有關;而對其他的三個維度(維度1:沖動控制;維度3:抵制誘惑和維度4:節(jié)制娛樂)沒有預測力,這三個維度主要體現(xiàn)在控制沖動方面。該結果說明個體自我控制能力與實驗
19、室中的認知控制能力確實相關,利用認知控制能力的相關腦區(qū)能夠預測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說明我們可以將實驗室中的研究運用到對日常生活表現(xiàn)的預測中,使其更加具有生態(tài)學效度。另外,該結果還間接說明,DLPFC在沖突適應效應可能并非只是抑制的作用,其可能在計劃和調整中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本研究從多個角度對沖突適應效應個體差異的神經機制進行了考察,發(fā)現(xiàn)DLPFC及PPC在沖突適應效應中起重要作用;而腦網(wǎng)絡的研究結果提示我們,高沖突適應效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沖突適應效應個體差異的神經機制研究.pdf
- 沉浸個體差異的神經機制.pdf
- 心智游移個體差異及其腦機制研究.pdf
- 期待、注意與反應沖突處理及其個體差異的erp研究
- 期待、注意與反應沖突處理及其個體差異的ERP研究.pdf
- 幼兒個體差異計劃
- 知覺負荷效應個體差異的靜息態(tài)功能連接研究.pdf
- 知覺負荷效應個體差異的靜息態(tài)功能連接研究
- 語言理解能力的個體差異與抑制機制.pdf
- 內隱學習機制及其個體差異的研究——發(fā)展的視角.pdf
- 注意執(zhí)行控制網(wǎng)絡的個體差異.pdf
- 外語閱讀策略及其個體差異.pdf
- 注意執(zhí)行控制網(wǎng)絡的個體差異
- 幼兒園個體差異計劃
- 內隱學習機制及其個體差異的研究——發(fā)展的視角
-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 沖突適應效應研究.pdf
- 學生個體差異作為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研究.pdf
- 個體差異與英語整合式教學研究.pdf
- 工作價值觀個體差異實證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