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與方法:人類皰疹病毒與口腔扁平苔蘚(OLP)的關系一直沒有定論。由于以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活檢組織樣本中HHV-6和HCMV(二者均屬人類皰疹病毒的β亞科)的檢出率比其它皰疹病毒相對高,再加上OLP在臨床上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因此一些研究者猜想,人類皰疹病毒p亞科,特別是HHV-6和HCMV,或許與OLP的發(fā)病有關系,但缺乏統(tǒng)計學的支持。以前的這方面研究主要是采用傳統(tǒng)的定性PCR的方法,雖然定性PCR直到現(xiàn)在仍被用于臨床樣本的檢測,但它
2、并不能準確地反映出陽性樣本中病毒的活化和復制狀況,這是定性PCR的局限性;另外,以前有關的研究在OLP樣本的選擇方面也存在著某些缺陷。為了進一步揭示HHV-6和HCMV與OLP的關系,本研究在以上兩方面作了改進:①我們選用了實時定量(teal-time)PCR的檢測技術的Cycleave熒光法,其探針是由RNA和DNA雜交而成并在檢測時還結合使用RNase-H,這種檢測技術除了在底物擴增效率和檢測準確性方面優(yōu)于其它的定量:PCR外,還具
3、有高度的靈敏性;②我們有針對性地選擇可能與病毒有關的病例,16例OLP患者的取樣范圍包括外周血白細胞、血漿、唾液、病損區(qū)脫落細胞、非病損區(qū)脫落細胞以及活檢組織,并使用了10例健康人作組間對照,這樣不但可以充分地利用定量PCR技術的優(yōu)勢,而且還使我們的研究更加符合統(tǒng)計學的要求。 結果:在14名(14/16,87.5﹪)OLP患者的27個(27/85,31.76﹪)樣本中以及在3名(3.10,30﹪)健康對照者的5個(5/40,12
4、.5﹪)樣本中檢出了HCMV-DNA。在85個OLP樣本中,27個樣本HCMV陽性,其中6個樣本為HCMV和HHV-6共同陽性,其余的1例HHV-6陽性在其它樣本中單獨檢出;在40個健康對照的樣本中,5個樣本HCMV陽性,其中含有1例HHV-6陽性的樣本,HHV-6僅檢出1例。OLP組的樣本各自攜毒率依次為白細胞50﹪(8/16)、唾液25﹪(4/16)、活檢組織80﹪(4/5)、病損區(qū)脫落細胞50﹪(8/16)、非病損區(qū)脫落細胞1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類皰疹病毒6型與口腔鱗癌發(fā)生的相關性研究.pdf
- 口腔扁平苔蘚
- 口腔扁平苔蘚的中醫(yī)證型分布研究.pdf
- 苔蘚方治療糜爛型口腔扁平苔蘚的臨床療效觀察.pdf
- 口腔扁平苔蘚發(fā)病及其惡變機理的探討.pdf
- 口腔扁平苔蘚的回顧性研究.pdf
- 中西藥聯(lián)合治療糜爛型口腔扁平苔蘚的療效研究
- A型人格行為類型與口腔扁平苔蘚的相關性分析.pdf
- 朗格罕細胞在口腔扁平苔蘚發(fā)病中的作用和意義.pdf
- 人類皰疹病毒7型與藥疹相關性研究.pdf
- 自制中藥糊劑治療糜爛型口腔扁平苔蘚的臨床研究.pdf
- 萎縮糜爛型口腔扁平苔蘚白色念珠菌基因分型和藥敏研究.pdf
- 應用基因芯片技術探討口腔扁平苔蘚發(fā)病機制的研究.pdf
- 細胞免疫和細胞凋亡在口腔扁平苔蘚發(fā)病中的作用與意義.pdf
- 天皰瘡、大皰性類天皰瘡和尋常型銀屑病與Ⅰ型單純皰疹病毒、人類皰疹病毒8的相關性研究.pdf
- 口腔扁平苔蘚治療的系統(tǒng)評價.pdf
- 免疫反應和細胞凋亡在口腔扁平苔蘚發(fā)病中的作用.pdf
- 清利濕熱方治療脾胃濕熱型口腔扁平苔蘚的臨床觀察.pdf
- 扁平苔蘚
- T淋巴細胞在口腔扁平苔蘚發(fā)病中作用的探討.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