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坦布蘇病毒的分離與鑒定及致病性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0年4月以來,中國南部城市爆發(fā)了一種以產蛋鴨產蛋量急劇下降為特征的流行病,并迅速漫延到山東,河南等中部城市。2011年,該病被命名為“鴨坦布蘇病毒病”,該病感染率高,死亡率低,主要以產蛋量急劇下降為主要特征,肉鴨,雛鴨主要癥狀為站立困難,步態(tài)不穩(wěn),給養(yǎng)禽業(yè)帶來了巨大損失。鴨坦布蘇病毒屬于黃病毒科黃病毒屬,同種屬病毒有登革熱病毒,黃熱病毒,西尼羅河病毒等危害人體健康的病毒,不排除鴨坦布蘇病毒感染哺乳動物并引發(fā)疾病的可能性。鴨坦布蘇病

2、毒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防治,并且其致病機理也尚不明確。因此,對鴨坦布蘇病毒基因結構分析及致病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鴨坦布蘇病毒的分離與鑒定
  本實驗病料來自于湖北省麻城某發(fā)病鴨場。自然感染病鴨出現匍匐不能站立,劃水狀姿勢,產蛋量由50%下降至0。病鴨腦組織出現“血管袖套”“噬神經元”等典型的非化膿性腦炎癥狀,脾組織淋巴細胞減少,卵泡粒膜與內膜分離。將自然感染病鴨腦組織勻漿,經RT-PCR初步鑒定為鴨坦布蘇病毒。病鴨腦

3、組織勻漿液經尿囊腔接種10日齡鴨胚,發(fā)現病毒可導致鴨胚胚體出血,胚體變小,肝有黃色斑塊。收獲的病毒尿囊液感染DEF細胞,經增殖后收集含病毒的細胞液。將收獲的病毒細胞液感染BHK細胞,感染后48h開始出現細胞病變,BHK細胞出現圓縮,72h出現明顯的細胞病變。病毒的鴨胚半數致死量和蝕斑單位分別為10-4.42ELD50/0.3mL和4.72×107pfu/mL,BHK細胞的間接熒光試驗發(fā)現病毒出現在BHK細胞的細胞質中,血凝試驗發(fā)現病毒不

4、凝集雞紅細胞。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病毒粒子為圓形,直徑為40~60nm,有囊膜。綜上可確定實驗室分離的毒株為鴨坦布蘇病毒,并將其命名為MC株。
  2.鴨坦布蘇病毒全序列的測定
  RT-PCR測定病毒全序列,拼接后進行分析。測得的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上傳GenBank并將其命名為MC株。鴨坦布蘇病毒MC株全基因組序列與黃病毒科黃病毒屬的代表毒株做遺傳進化分析,發(fā)現其與Sitiawan virus處于同一分支,親緣性最近。同源性比

5、對發(fā)現,其與Sitiawan virus的同源性較高,為87.1%,與Yellow fevervirus的同源性最低,為53.1%。MC株全基因組序列長10990bp,僅含有一個開放性閱讀框,大小為10278bp,共編碼3425個氨基酸。蛋白裂解位點與其他黃病毒相似,閱讀框由3個結構蛋白(PrM,C,E)和7個非結構蛋白組成(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糖基化位點預測發(fā)現MC株在非結構蛋白NS5的數

6、量與其他坦布蘇病毒有差異。RNAfold預測基因組非編碼區(qū)二級結構發(fā)現,MC株與其他黃病毒相似,在5'端非編碼序列有大莖環(huán)結構SLA,小莖環(huán)結構SLB。3'非編碼區(qū)有莖環(huán)結構3'SL。MC株在3'端非編碼區(qū)的保守序列與其他坦布蘇病毒相似性極高。蛋白序列同源性分析發(fā)現與其他鴨坦布蘇病毒的同源性均在97%以上。
  3.MC株鴨坦布蘇病毒對麻鴨雛鴨的致病性
  MC株鴨坦布蘇病毒接種7日齡的雛鴨,攻毒后7天,全部剖殺,將心,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