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7/4/17/456e010b-246a-4027-885d-faaa052b3756/456e010b-246a-4027-885d-faaa052b3756pic.jpg)
![腹針穴位貼敷治療頸肩腰腿痛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7/4/17/456e010b-246a-4027-885d-faaa052b3756/456e010b-246a-4027-885d-faaa052b3756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薄氏腹針穴位中藥貼敷治療頸肩腰腿痛,崔 海 波2015.03,,本講內容,腹針療法總論腹針療法的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腹針療法的針刺手法及操作規(guī)范腹針療法的臨床應用,概 要,腹針療法總論腹針療法的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腹針療法的針刺手法及操作規(guī)范腹針療法的臨床應用,腹針療法總論,一、腹針療法的定義二、腹針療法的經絡理論三、腹針療法的特點,一、腹針療法的定義 『總論』,腹針是一種以神闕系統(tǒng)為核心,通過針
2、刺腹部的特定穴位,治療各種急、慢性疾病的新針灸療法。,,二、腹針療法的經絡理論 『總論』,1、什么是經絡: 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道2、腹針療法的經絡理論: 臍帶是人體最早的運行氣血的通道,在人體胚胎發(fā)育成人形之前就已經存在,隨后演變?yōu)樯耜I穴。所以,以臍帶暨神闕為核心的經絡系統(tǒng)是人體最早的調控系統(tǒng)--用中醫(yī)理論稱之為先天經絡系統(tǒng)。 腹針是以人體先天經絡系統(tǒng)--神闕系統(tǒng)為核心,調控人體
3、全身各種機能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針灸治療方法。 神闕系統(tǒng)特點:形成最早、部位表淺、功效強大、調節(jié)迅速,3、臟腑經絡說 1、腹部集中了人體許多重要的內臟器官,因此腹部與五臟六腑有密切的關系。 2、腹部分布有大量經絡,為氣血向全身輸布提供了較廣的途徑。腹部循行的經脈有10條,即足三陰、胃經、膽經、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陰維脈;腹部的穴位有48個,臟腑的募穴大多集中在腹部。 所以在腹部進行針刺
4、治療具有臟腑最集中,經脈最多,途徑最短的優(yōu)點。,三、腹針療法的特點 『總論』,無痛、安全、高效、快捷,概 要,腹針療法總論腹針療法的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腹針療法的針刺手法及操作規(guī)范腹針療法的臨床應用,腹針療法的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一、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二、腹針常用穴位定位及功能三、腹針療法中的常用處方,一、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 『穴位』,比例寸、水平線取穴,任脈定位 上述方
5、法可以有效地排除人體因高、矮、胖、痩而形成的個體差異,以達到取穴準確的目的。,,,,,,1、腹部尺寸的標定:比例寸取穴法 (1)上腹部分寸的標定:以神闕到中庭穴(胸劍結合部)分為8寸 (2)下腹部分寸的標定:以神闕到曲骨穴(恥骨聯(lián)合處)分為5寸 (3)側腹部分寸的標定:以神闕至腹側的外緣定為6寸。,2、腹部分寸的測量:水平線法 (1)中庭--神闕 8寸: 病人
6、平臥時,中庭到神闕兩個穴位點之間的水平線上 的距離為8寸。 (2)神闕--曲骨穴(恥骨聯(lián)合)5寸: 病人平臥時,神闕到曲骨穴兩個穴位點之間的水平線 上的距離為5寸。 (3)神闕--腹側的外緣 6寸: 神闕到腹部外側止點之間的水平線上 的距離為6寸。,3、任脈的定位
7、 任脈位于腹白線的下面,是否能準確定位任脈 對于腹部取穴的精確度有著重要意義。 定位方法:(1)觀察毛孔的走向 (2)分辨任脈的色素沉著,色素沉著,汗毛走向,腹針神龜圖,腹部的全息影像特點,人體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個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龜。中心部位是神闕 ,頭頂部是中脘穴。尾部是關元穴,中心部向左右延
8、伸的邊端是大橫穴。頸部從兩個商曲穴處伸出。頭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從兩個氣旁穴(氣海旁開5分)處向下延伸終于關元穴附近。前肢分別由滑肉門(肩部)引出,在上風濕點(肘部)屈曲,止于上風濕外點。后肢由外陵穴(髖部)向外伸展止于下風濕點(膝部),向外伸展止于下風濕下點穴(踝部)。,身體部位相應的腹針穴位,上腹部的經穴——頭、面、頸、肩、上肢及手部的疾病下腹部的經穴——腰骶部、膝關節(jié)及足部的疾病,二、腹針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功能 『穴位
9、』 (常用20穴位),二、腹針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功能 『穴位』 (常用20穴位),1、中 脘定位:神闕上4寸,任脈上(中庭--神闕中點)功效:中、深刺--消化: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
10、 腹瀉、反胃 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疾病 咳嗽、氣喘 淺 刺--口、鼻、牙、頭面部疾病,2、建 里定位:神闕上3寸,任脈上(中脘下1寸)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統(tǒng)疾病
11、 淺 刺--第一頸椎及其周圍相應部位疾病3、下 脘定位:神闕上2寸,任脈上(中脘--神闕中點)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統(tǒng)疾?。?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瀉、反胃 淺 刺--第七頸椎及其周圍相應部位疾病,4、水 分定位:神闕上1寸,任脈上(下脘下1寸) 。功效:中、深刺--嘔吐、腹瀉、痢疾、
12、腎炎 其他慢性炎癥 淺 刺--第七胸椎及其周圍相應部位疾病5、神 闕定位:臍之正中功效:主治腸炎、痢疾、腹瀉、腹痛、中暑、婦科疾病 (絕對不可針,但可灸),6、氣 海定位:神闕下1.5寸,任脈上(神闕--關元中點)。功效:中、深刺--下焦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
13、 大補元氣7、關 元定位:神闕下3寸,任脈上。功效:中、深刺--下焦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 益腎回陽 氣海、關元無淺刺,8 、 陰 都定位:中脘旁開0.5寸。功效:中、深刺--胃腸疾病、失眠、頭痛 淺 刺--耳前部位疾病9、 石 關定位:建里旁開
14、0.5寸。功效:中、深刺--胃腸疾病 淺 刺--頸部相應部位疾病10、商 曲定位:下脘旁開0.5寸。功效:中、深刺--胃腸疾病 淺 刺--頸肩結合部相應部位疾病,11、氣 旁定位:氣海旁開0.5寸。功效:中、深刺--腰肌勞損、腰背酸困、下肢無力 淺 刺--第二、三腰椎周圍相應部位疾病12、氣 穴定
15、位:關元旁開0.5寸。功效:中、深刺--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 淺 刺--第四、五腰椎周圍相應部位疾病,13、滑肉門定位:水分旁開2寸。功效:中、深刺--上消化系統(tǒng)疾病 淺 刺--肩及肩關節(jié)周圍相應部位疾病14、天 樞定位:神闕穴旁開2寸。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統(tǒng):便秘、腹瀉 生殖系統(tǒng)
16、疾病 淺 刺--側腰部及其周圍相關部位疾病,15、外 陵定位:陰交穴旁開2寸(天樞穴下1寸)。功效:中、深刺--下消化系統(tǒng):便秘、腹瀉 生殖系統(tǒng)疾病 淺 刺--髖部及髖關節(jié)周圍相關部位疾病16、大 橫定位:神闕旁開3.5寸功效:中、深刺--益胃健脾、調理中焦,17、上 風 濕 點
17、定位:滑肉門上0.5寸,外0.5寸。功效:中刺--清熱、解毒、化濕,治療上半身炎癥 淺刺--肘關節(jié)及其周圍相關部位疾病18、上風濕外點定位:滑肉門外1寸。功效:中刺--調節(jié)上肢經絡 淺刺--腕關節(jié)及其周圍相關部位疾病,19、下 風 濕 點定位:外陵下0.5寸,外0.5寸。功效:中刺--清熱、解毒、化濕,下半身之炎癥 淺刺--膝關節(jié)及其周圍相關部位疾病
18、20、下風濕下點定位:下風濕點下0.5寸,外0.5寸。功效:中刺--調節(jié)下肢經絡 淺刺--踝關節(jié)及其周圍相關部位疾病,三、腹針療法中的常用處方 『穴位』,1、天 地 針 組成: 中脘、關元 (腹針中以中脘為天,神闕為中,關元為地) 功效:具有健脾益腎之效2、引氣歸元 組成:中脘、下脘、氣海、關元 (此方寓“養(yǎng)
19、后天以補先天”之意,故名“引氣歸元”) 功效:具有治心肺、調脾胃、補肝腎之效,3、腹 四 關 組成: 滑肉門(雙)、外陵(雙) 功效:具有通調氣血、疏理經氣,使之上輸下達 肢體末端的作用,是引臟腑之精氣向全身 布散的妙穴,故名“腹四關”4、調 脾 氣 組成: 大橫(雙)
20、功效:具有調理臟腑,益胃、健脾、化濕之功,概 要,腹針療法總論腹針療法的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腹針療法的針刺手法及操作規(guī)范腹針療法的臨床應用,腹針療法的針刺手法及操作規(guī)范,一、針具的選擇二、針刺的手法三、腹針的操作規(guī)范,一、針具的選擇 『操作』,原則:根據病人的體質及疾病選擇針具, 同一病人只能選用同一規(guī)格的針具 1、肥胖型病人--長針;消瘦型病人--短針 2、
21、消瘦型病人可以用長針,但要注意進針深度 3、體質好患者--粗針;體質差患者--細針 4、急性病患者--粗針;慢性病患者--細針 粗針為瀉法,細針為補法,二、針刺的手法 『操作』,1、進針深度 分為:淺刺S、中刺M、深刺D (1)淺刺:刺入皮下,以病人無針感為度--對癥治療 (2)中刺:介于淺刺與深刺之間--調節(jié)經絡
22、 (3)深刺:刺入較深皮下組織,以病人有輕微的酸麻脹、 痛等針感為度--調節(jié)臟腑 進針深淺原則: 根據疾病病位的深淺來確定 進針的深淺,要求“刺至病所”,2、針刺方法: (1)按照處方要求確定針刺穴位順序 (2)局部常規(guī)消毒,避開毛孔、血管進針
23、 (3)穴位定點準確,快速刺穿表皮 (4)進針時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 (5)留針時間20~30分鐘,體質好和病程短的病人 時間稍短,體質差和病程長的病人時間稍長 (6)出針順序與進針順序相同,3、常用的針刺法 (1)三角針 以主穴為頂點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別再刺兩針使三針 形成等腰等邊三角形。適宜于
24、癥狀比較局限的疾病。如膝關節(jié) 疼痛、局部關節(jié)疼痛。 (2)三星法 以主穴為基礎向上下、左右,各距主穴3~5分,分別各刺1 針,形成并行排列。適宜于癥狀呈帶狀或條狀的疾病。如坐骨 神經痛等。 (3)梅花刺 以主穴為中心上下左右各距3~5分,各刺一針,共5針針體 形成梅花的圖案。適宜于病情較重且病程較長的病人,也可在 三星法療效不佳時采
25、用,使治療的強度得到增加。,三、腹針的操作規(guī)范 『操作』,1、治療前準備 (1)詳細詢問病史,認真查體并確定療效的參照標準 (2)根據患者病情確定最佳的腹針處方,并作書面記錄 (3)選擇適當的針具2、治療程序 (1)囑病人仰臥體位,并全身放松,按照處方要求 及正確方法度量腹針穴位 (2)按照正確的針刺方法施術,完成后以適當器具
26、 保護腹部針具,并對患者腹部進行保溫,3、治療結束后對患者的療效進行評估, 并詳細書寫腹針病歷 基本處方穴位用 標記 補充增加穴位用 標記 必須標注針刺穴位的序號及深淺4、治療療程: 常規(guī)針刺6~10次為一療程 一般疾病6次為一療程 慢性疾病10次為一療程
27、 其中第一個療程前三次為每日一次,后三次為隔日一次,其后則隔日一次,,,,,概 要,腹針療法總論腹針療法的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腹針療法的針刺手法及操作規(guī)范腹針療法的臨床應用,1、 頸椎病【腹針治療】 處方:1.中脘M 2.關元D 3.商曲S(雙) 4.滑肉門M(雙),【分型加減】頸 型: 加建里S神經根型:加石關S(雙)或商曲上S(雙)
28、 及麻木區(qū)對映點S椎動脈型:加下脘S 頭暈加重時加下脘上S,【辨證加減】 心悸加氣旁S(左) 頭痛、頭暈、記憶力下降加氣穴(雙) 耳鳴、眼花加氣旁(雙)。,2、肩凝癥【腹針治療】 處方:1、中脘D 2、商曲M (健) 3 、滑肉門S (患) 辨證加減: 痛在結節(jié)溝在滑肉門的外側加三角針( 同側S) 痛在肩峰或三角肌至肩胛骨內上角在滑肉門的內側加 三角針(同側S),3、腰椎間盤突出
29、癥處方: 處方: 1、水分M 2、氣海D 3、關元D 辯證加減: 急性腰椎間盤突出:人中、印堂 陳舊性:氣穴(雙S) 以腰痛為主:外陵、氣穴、四滿(雙S) 合并坐骨N痛:氣旁(健M)、外陵、下風濕點、下風濕下點 (均患S),4 、膝關節(jié)痛 處方:滑肉門S 、外陵S 、氣旁S 、下風濕點S 辯證加減: 膝關節(jié)扭挫傷:內側損傷
30、---下風濕內點三角 外側損傷---下風濕下點三角 膝關節(jié)骨質增生:天地針、氣外 膝關節(jié)炎:調脾氣(大橫),小 結,1、腹針是一種以神闕系統(tǒng)為核心的新針灸療法。2、其特點是:無痛、安全、高效、快捷。3、腹針常用穴位20個;取穴定位準確、規(guī)范: 以神闕到中庭穴分為8寸; 以神闕到曲骨穴分為5寸; 以神闕至腹側的外緣定為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