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生素改變大鼠腸道菌群和大腦海馬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的表達及其恢復.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背景:腸道正常菌群的數(shù)量巨大,主要定植在腸下游,并與宿主共生,可以幫助宿主抵抗病原菌的入侵、促進營養(yǎng)吸收及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的發(fā)育等。最近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通過代謝、神經、免疫和內分泌等途徑影響CNS(CentralNervous System,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這幾條途徑分別通過不同的生物活性物質來發(fā)揮作用,在代謝途徑:菌群可將食物中的Trp(Tryptophan,色氨酸)代謝為5-HT(5-hydroxytryptamine,5-羥

2、色胺)或犬尿酸(Kynurenic acid),或直接產生神經遞質GABA(γ-aminobutyric,γ氨基丁酸)起作用。在神經途徑:菌群通過連接腸壁和中樞的迷走神經發(fā)揮作用。在免疫途徑:通過菌群作用于腸粘膜免疫細胞產生各種細胞因子,分泌至血液。在內分泌途徑:菌群通過影響腸內分泌細胞分泌5-HT等起作用。而大腦也可因為緊張和壓力,釋放CORT(Corticosterone,腎上腺酮)、E(Epinephrine,腎上腺素)和NE(N

3、oradrenaline,去甲腎上腺素)等,通過這些遞質影響腸道菌群。各條途徑可能是并行的,同時在不同水平也存在相互影響。這種雙向交流機制,使得大腦能夠調控胃腸道功能并對微生物入侵做出反應,同時,胃腸道的改變也會影響CNS和情緒。大腦內的海馬與個體的認知功能、記憶構建及情緒管理有關。海馬分泌的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ic Factor,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是一類對神經元的發(fā)育和正常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的蛋白

4、,它能支持神經元的存活、調節(jié)細胞分化和基因表達,促進軸突的生長和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復。近年來,將益生菌應用于包括自閉癥、抑郁和焦慮等精神疾病的治療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腸道菌群是怎樣影響宿主CNS,其具體的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因此研究腸道菌群對CNS的作用具有理論和實際應用的價值。
  目的:探討口服抗生素大鼠腸道菌群變化及海馬BDNF的表達及其能否恢復。
  方法:1.雄性SD大鼠,180-220g,40只,隨機分為四組,每

5、組10只。三周對照組一直飲用純凈水,抗生素組的飲用水中添加腸道不吸收的抗生素,它是新霉素、桿菌肽和游霉素三種抗生素的混合物(新霉素5mg/mL;桿菌肽5mg/mL;游霉素1.25μg/mL),飲用三周,建立菌群改變模型。六周對照組一直飲用純凈水,恢復組飲用三周上述抗生素后,改為純凈水,再飲用三周,建立菌群恢復的模型。2.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變性梯度凝膠電泳)檢測腸道菌

6、群多樣性改變;高通量16S rDNA V4區(qū)測序分析腸道菌群的組成。3.實時定量PCR檢測大鼠大腦海馬BDNF及IL-1β(Interleukin-1β,白細胞介素-1β)的改變。4.HE染色(Haematoxylin and eosin,蘇木精伊紅染色法)及電鏡觀察結腸組織形態(tài)學變化,實時定量PCR檢測結腸IL-1β和IL-10(Interleukin-10,白細胞介素-10)、Dβh(Dopamine-β-hydroxylase,多

7、巴胺β羥化酶)的表達。5.動物行為學Step-down實驗檢測其焦慮程度。
  結果:1.抗生素處理大鼠三周其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對照相比降低(Simpson指數(shù),抗生素組為0.17±0.023,對照組為0.043±0.0033,p<0.05;Shannon指數(shù),抗生素組為2.7±0.081,對照組為4.5±0.039,p<0.05),類桿菌屬(Bactero-ides)、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中的未知名屬、毛螺旋菌

8、科的瘤胃球菌屬(Ruminococcus)、克雷伯菌屬(Klebsiella)等的百分含量升高,而副類桿菌屬(Parabacteroides)、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羅氏菌屬(Roseburia)、顫螺菌屬(Oscillospira)、瘤胃球菌科的瘤胃球菌屬(Ruminococcus)、考拉桿菌屬(Phascolarctobacterium)、薩特菌屬(Sutterella)、螺桿菌屬(Helicobacter)、厭氧

9、支原體屬(Anaeroplasma)等的百分含量顯著降低;恢復三周后大鼠的腸道菌群多樣性恢復(Simpson指數(shù),恢復組為0.043±0.019,對照組為0.037±0.0033,p>0.05; Shannon指數(shù),恢復組為4.5±0.28,對照組為4.5±0.10,p>0.05),之前與對照組明顯不同的類桿菌屬、理研菌科的未知名屬、克雷伯菌屬、乳桿菌屬、羅氏菌屬、顫螺菌屬、考拉菌屬、薩特菌屬等的百分含量均得到恢復,而寡源桿菌屬(Oli

10、gella)、毛螺旋菌科的羅氏菌屬(Roseburia)等的百分含量未恢復。
  2.抗生素處理三周大鼠大腦海馬BDNF mRNA的表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海馬BDNF mRNA的表達水平與對照組的相對含量為1.6∶1.0(對照組人為的設為1.0),(p<0.05),恢復三周時BDNF與對照組為1.1∶1.0(對照組人為的設為1.0),(p>0.05)。
  3.抗生素處理三周,大鼠的結腸粘膜下層疏松,炎性細胞浸潤較明顯,結

11、腸內促炎因子IL-1β的mRNA表達明顯升高(抗生素組為2.7±0.072×10-3,對照組為0.94±0.049×10-3,p<0.01),而抗炎因子IL-10的mRNA表達明顯下降(抗生素組為3.4±0.21×10-5,對照組為5.8±0.26×10-5,p<0.05);恢復三周時大鼠結腸粘膜層完整,腸管無擴張,無明顯的炎性細胞聚集,與對照組相比無病理上的差別,促炎因子IL-1β和抗炎因子IL-10的表達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

12、>0.05)。
  4.抗生素處理大鼠三周引起結腸內合成NE的酶即Dβh的升高(抗生素組為14.6±1.7×10-6,對照組為8.8±1.0×10-6,p<0.05),而這種變化在恢復三周時回到正常水平(恢復組為13.8±0.9×10-6,對照組為12.3±0.7×10-6,p>0.05)。
  5.抗生素處理大鼠三周不引起其大腦海馬內促炎因子IL-1β變化,電鏡下未見結腸微絨毛的明顯改變。
  6.在三周和六周時分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