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9/9ed7106b-f73f-436a-ae66-663ce142d0af/9ed7106b-f73f-436a-ae66-663ce142d0afpic.jpg)
![春玉米籽粒蛋白質形成的模擬研究.pdf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9/9ed7106b-f73f-436a-ae66-663ce142d0af/9ed7106b-f73f-436a-ae66-663ce142d0af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以金山27、先玉335、偉科702和鄭單958為試驗材料,構建了基于生態(tài)效應的玉米籽粒蛋白質含量預測模型。分析結果表明,對玉米籽粒蛋白質形成影響較大的生態(tài)因子為日均溫度、日最低溫度、日較差、累積日照時數(shù)和平均日照時數(shù)(均為吐絲期到成熟期)。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生態(tài)因子與玉米籽粒蛋白質含量的二次函數(shù)關系,并使用權重系數(shù)來進一步訂正各氣候生態(tài)因子對籽粒蛋白質形成的作用強度。進一步建立了蛋白質含量預測模型。模型檢驗結果表明:赤峰試驗點玉米籽粒蛋
2、白質含量觀測值與模擬值的絕對誤差不超過0.57%,RMSE值為0.33%,通遼試驗點絕對誤差不超過0.45%,RMSE值為0.34%,薩拉齊試驗點絕對誤差不超過0.48%,RMSE值為0.33%,烏蘭浩特試驗點絕對誤差不超過0.48%,RMSE值為0.33%,模型預測性比較準確。在連續(xù)觀測和系統(tǒng)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吐絲前氮素積累分配模型。模型檢驗結果為:通遼試驗點玉米吐絲前葉片氮積累量觀測值與模擬值的絕對誤差不超過0.21g/株,RMS
3、E值為0.041~0.092g/株之間;莖鞘氮積累量觀測值與模擬值的絕對誤差不超過0.07g/株,RMSE值在0.029~0.046g/株之間。赤峰、薩拉齊和烏蘭浩特試驗點玉米抽雄期葉片氮積累量觀測值與模擬值的絕對誤差不超過0.16g/株,RMSE值在0.05~0.11g/株之間;莖鞘氮積累量觀察值與模擬值的絕對誤差不超過0.1g/株,RMSE值為0.04~0.07g/株之間。模型預測較為良好。
在吐絲前氮素積累分配模型基礎上
4、,建立了基于生理生態(tài)過程的玉米籽粒蛋白質形成的機理模型,模型檢驗結果表明,玉米吐絲后葉片含氮量觀測值與模擬值的絕對誤差不超過0.16%,RMSE值為0.061%~0.068%之間;莖鞘含氮量觀測值與模擬值的絕對誤差不超過0.12%,RMSE值為0.047%~0.051%之間,通遼試驗點玉米籽粒蛋白質含量觀測值與模擬值的絕對誤差不超過1%,RMSE值為0.564%。赤峰、薩拉齊、烏蘭浩特試驗點玉米籽粒蛋白質含量觀測值與模擬值的絕對誤差分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水稻籽粒淀粉和蛋白質積累模擬模型研究.pdf
- 小麥籽粒蛋白質組分及其它蛋白質性狀的QTL定位.pdf
- 糜子籽粒形成過程中淀粉及蛋白質積累特性研究.pdf
- 籽粒蛋白質含量不同的轉基因水稻產量形成特點及其調控.pdf
- 不同亞基組合小麥籽粒GMP和蛋白質組分形成特性.pdf
- 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的條件QTL分析.pdf
- 基于蛋白質網絡與蛋白質功能的關鍵蛋白質預測研究.pdf
- 不同基因型大麥籽粒蛋白質的差異及氮調控的蛋白質組學分析.pdf
- 小麥籽粒蛋白質和淀粉性狀數(shù)量遺傳規(guī)律的研究.pdf
- 蛋白質-蛋白質對接方法的研究.pdf
- 蛋白質-蛋白質骨架柔性對接研究.pdf
- 大麥籽粒蛋白質含量和直鏈淀粉含量的遺傳研究.pdf
- 蛋白質及RNA折疊的模擬研究.pdf
- 高光譜遙感的冬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監(jiān)測.pdf
- 玉米胚芽粕蛋白質提取及性質研究.pdf
- 蛋白質設計及蛋白質網絡模型的研究.pdf
- 高溫和外源碳氮供應對小麥籽粒蛋白質和淀粉形成的生理影響.pdf
- 玉米種子萌發(fā)的蛋白質組學研究.pdf
- 玉米黃粉中蛋白質的提取和性質研究.pdf
- 蛋白質-蛋白質對接方法的研究和應用.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